思海泛舟 | 刘凯强 郝保权: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转型与发展图景

作者: 时间:2024-06-26

【摘要】中华文明在历史的演进中,经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发展,中华文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向现代转型。为了全面考察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过程,需要把握以下四个重要问题,中华文明从何而转型: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突出特性、时代赓续的总体发展情况;中华文明何以转型:鸦片战争、全球化浪潮、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内外因素驱动;中华文明以何转型:“一个核心”、“两个结合”、文化“双创”、“四个自信”的共同支撑作用;中华文明转向何处: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转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现实图景。只有深入理解这四个重要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的转型与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根本遵循。

【关键词】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转型

作者刘凯强,西北工业大学8188www威尼斯博士生;郝保权,西北工业大学8188www威尼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经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曾在农耕时代发展至巅峰,形成了万国来朝之势。但是,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由盛转衰,并跌入历史的谷底。尽管,社会各阶级仁人志士也开展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华文明伟大复兴才有了主心骨。历经100年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使中华文明获得了重新激活。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和文明结晶,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何而转:文明的“根基”与“血脉”

中华文明从何处转型?弄清楚这一问题,必须首先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脉络,阐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理清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和“源”,弄明白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与未来方向。

(一)繁荣与动荡: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

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中华文明的奠基期:先秦时期,特别是夏、商、周等朝代,中华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道德伦理、礼乐文化、思想观念初步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形成了根本差异。第二,中华文明的兴盛期:秦至明清,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如秦、汉、唐、宋等,在思想领域尊崇儒家学说、政治领域施行封建专制制度、社会领域遵循严格的等级次序,中华文明的发展到达了顶峰,甚至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如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等。而在明中后期,由于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而中国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华文明出现了潜在危机。第三,中华文明的衰落期: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粉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西学浪潮冲击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社会各阶级仁人志士纷纷展开了自救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终结了100多年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第四,中华文明的复兴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的使命与担当,不畏强权、独立自主、奋起拼搏,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全面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实现了传统继承与现代转型,使中华文明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总的来看,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孕育、兴盛、衰落到复兴,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却仍能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二)悠久与独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精神和情感的重要纽带,具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出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着众多元素,形成了对中华文明特性的支撑和塑造作用。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有机统一,共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和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丰富多样、动态发展的文明体系。具体来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指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未曾中断,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但是,连续并不代表着一成不变和僵化古板,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既有着思想价值的一脉相承,也有着内容形式的与时俱进,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革故鼎新、勇于创新,从而赋予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使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升华。统一性是指中华文明尽管存在于广袤的地域范围,但其却具有着强大的统摄力和凝聚力,这也是连续性的有力支撑和必要前提。包容性体现在中华文明是一个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文明,它善于吸纳新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体系。和平性是中华文明一贯坚持的价值观。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秉持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气生财、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各种矛盾和争端。尽管,历史上中国遭受战争与动荡,但几乎全部都是被迫应战,而从未侵略过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和平性始终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总体来看,这些特性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明密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别具一格的历史风貌。

(三)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的时代赓续

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不是转轨,而是在继承传统文明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唯物史观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即在文明传统与现代的更迭交替中,不断实现着向前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必须在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这一有机生命体。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内蕴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强大“基因”,汲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丰富“营养”、借鉴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无尽“智慧”,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时代赓续和创新发展。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即文明的历史传统从来都不会消亡,而只是转换了一种存在形式,褪去了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了新的生长元素,使之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融进了新的文明之中,并成为了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作为一个庞大的文明有机体,“伴随着历史的不断筛选和浓缩,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被凝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而,推进中华文明的时代赓续与发展,一方面,我们应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和欣赏之情,分清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精华”,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艺术方式,了解并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活的、动态的文化系统。我们应该鼓励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实现文明的发展。历史一再证明,凡是抛弃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不仅实现不了民族的发展,反倒很可能换来的是战争频仍、经济停滞、民不聊生的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深谙此道,历来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始终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跃升与再次激活。

二、何以转型:时与势的内外驱动

中华文明为什么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回答这一问题有其多方面的原因。近代以来,来势汹汹的鸦片战争、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沧桑巨变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引,构成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内外动因,迫使中华文明必须寻求现代化转型。

(一)鸦片战争的“强势冲击”

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凭借船坚炮利肆意欺凌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和破坏中国的主权,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和在全球的殖民扩张,也在中国正式登场,并大行其道,致使中国处于民族危机与文明危机交织叠加的历史境遇,“中华文明在西方文明充满活力的、强大的攻势下全面溃败,无论是政治、宗教、社会、文化都面临着解体与重构”,中华文明陷入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文明格局,中国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消失殆尽,人们开始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怀疑,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技不如人,船坚炮利不如人,文化不如人,总之,中国一切不如人”,而唯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摆脱如此之困境。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中华文明面临能否赓续之际,社会各阶级仁人志士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实践探索,从学器物的洋务运动、学制度的戊戌变法到学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延展开来,其内在地蕴含着人们对文明复兴的强烈渴求,可以说“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进行的抗争也包含着激活中华文明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些抗争因为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而最终都难以取得成功。于是,在西方列强枪炮的武力挟持下,西方文明和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和广度冲击着中华文明,使人们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从“盲目自大”转向“消积自卑”,从不得不接受西方文明到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崇拜,并企图以“全盘西化”来取代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处于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总的来看,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下,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渐开始式微,并被纳入了世界现代文明的新轨道和新秩序之中,中华文明不得不开始寻求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和自我更新。

(二)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澜”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世界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球化变得越发明显和重要,已成为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现象和趋势。面对滚滚而来的全球化发展潮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积极应对,中华文明也不例外,必须完成自我的变革与更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我国现代化转型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带来了重要驱动力。具体来看,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了技术、资金和人员的流动,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通过全球化加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径,促使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其次,全球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全球化促使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化,传播了民主、法治和人权的现代价值观,推动了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进步,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中国学习和吸收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治理经验,完善了自身的政治体制,推动了政治结构的现代化改革。最后,全球化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人们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到不同的观点、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交流和学习互鉴,从而取长补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多元、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理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正如马克思所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已经日益成为不可能”,促使中华文化和价值观逐渐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综上所述,全球化对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推动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进程。

(三)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代表了农耕时代的文明巅峰。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就丧失了现实发展的土壤,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弊端和不足,如保守性、等级性、群体性等与现代社会相悖的价值取向,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出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问题。具体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着如下冲突: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通常强调保持既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方式,如孔子的“克己复礼”,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司马光的“祖宗之法不可变”等,对于变革和创新的容忍度较低,这种思维模式严重限制了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潜力。当社会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时,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保守性则会导致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抵触和排斥,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创新。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尊卑有序、社会等级和家族关系,这就极大地造成了对不同族群、性别、阶层或宗教信仰的歧视和排斥现象,限制了某些群体和个人的发展,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固化,从而难以与开放、平等、包容的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最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也倾向于重视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体权益。“在‘三纲五常’中,中国人被‘国’与‘家’、‘忠’与‘孝’等‘网罗’所束缚和限制,逐渐形成了‘驯顺’的奴性人格,主体意识淡泊”,个人意识被集体意识所压抑和吞噬。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的观念在传统价值观中并不突出,相反,传统价值观更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思维模式在一些情况下就会限制个体追求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梦想的权利,并且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中个人权利和自主性的需求。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生成于宗法和封建社会,是农耕时代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其本质上仍然是小农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因而必然具有着内在的局限性,无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必然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重要任务和题中之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就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一步一步地以攻坚克难的正确思想为基础推进中国创造现代文明,使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地重新傲然屹立于世界的过程。”就其根本而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更是站在历史进程的至高点上,铸就中华文明新的伟大辉煌。从两者关系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点: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撑。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通过现代化转型,以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潮流,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各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大的影响力。其次,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中华文明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传统的智慧,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可以发挥推动作用。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加强文化自信,培养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身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强劲的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和文明成果,不断创新发展中华文明,跳出传统框架和约束,进行融合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年轻、时尚和魅力,从而助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进程。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相互促进。伟大复兴需要现代化转型来推动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创新,与此同时伟大复兴的目标也为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高的追求和指引。两者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共同推动中国实现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而伟大复兴又会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动力和方向。

三、以何转型:政治保障、科学方法、民族自信的支撑作用

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为什么能够成功?其具有多方面的支撑要素。从文明发展的多维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核心”、“两个结合”、文化“双创”、“四个自信”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理论、实践、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一个核心”提供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了现代化伟大征程,成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领导核心,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首先,从政治领导力量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次,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历史,从“一化三改”、“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出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基础。再次,从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文明坚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特别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继承和创新发展,并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形成了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时代赓续与发展,从而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后,从党的历史作用来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危机,社会各阶级纷纷进行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从而彻底扭转了中国受欺凌、被奴役、遭侵略的悲惨历史境遇。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革命斗争,成功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实现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通过坚定正确发展方向、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化解复杂矛盾问题,全面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实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转型与发展。

(二)“两个结合”形成重要法宝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无数优秀灿烂文明如同“昙花一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消逝。相比较而言,中华文明却总是能够于危机中开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绵延5000多年历史而不曾中断。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面临内忧外患,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两个结合”为中华民族指明了发展方向,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法宝,从而使中华文明重获新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提升了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根本前提。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融汇贯通、相互成就,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身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征,两者在交互碰撞中形成了新的有机文化生命体,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其次,“两个结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开创了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转型,从而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再次,“两个结合”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在“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化”马克思主义,二者在相互交融中发生了“化合反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文化支撑。最后,“两个结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真谛,拭亮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中国的现代化步伐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向前发展。总体来看,“两个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明在赓续与发展中实现升华,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三)文化“双创”构成时代支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具有强劲生命力的精华部分,深铸于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仍发挥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因而,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一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使其在双向互动与动态平衡中获得发展,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时代支撑。首先,创造性转化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对其进行有机的改造和更新,使之具有更强的现代性和实用性。这种转化可以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和表达方式上。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例如: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表现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其次,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和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例如:在传统戏曲艺术中引入现代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意义和时代内涵,这样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这种创新性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活力和影响力。最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注意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核心价值,避免盲目追求潮流和浅尝辄止的现象。同时,保护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深入了解和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与变革的有机统一,既要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内涵,又要敢于变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注入生机与活力,促进其从传统向现代的伟大转型。

(四)“四个自信”夯实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出了“四个自信”的科学论断。“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指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的基础在于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道路自信使中华民族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外来模式的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使中国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自信使中华民族能够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时,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化解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从而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导。制度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制度自信使中华民族能够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意识形态冲击时,坚定地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转型的顺利进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能够树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现实基础。可以说,只有通过坚定“四个自信”,中华民族才能获得文明转型的现实力量,从而坚定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向前发展。

四、转向何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明前景

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之后所处何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关乎中华文明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其内在地蕴含着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并在发展中创造、引领和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其不断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

(一)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转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展开,中华文明逐渐从传统文明转向现代文明。尽管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现代化的变革使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质变,从而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与伟大复兴。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转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也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与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当今,中华文明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转型,这一转型体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这也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活力与生命力。同时,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巨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政治方面,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这一转型推动了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低效率的传统计划经济转向高效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加强了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社会方面,传统社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平等和开放。此外,思想观念和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断推动着中华文明向现代化迈进。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代表着中华文明从衰落走向重振、从低谷走向复兴、从自卑走向自信,从而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文明发展的成功样本。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承袭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又融汇了现代化的元素,体现着中华文明的韧性和包容性。“相形于古代文明的现代文明,是以工业化生产及其相应的社会组织为基础,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观念与表达,具体表现为民主制度、法治社会、现代科技与教育、社会福利体系等,以及相伴而生的城市化、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机制,保障了人民的政治参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不断完善选举制度、加强公民权利保障等,使民主制度在中国得到巩固和发展。其次,法治社会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又一重要特征。它强调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导向的社会秩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法治机构,强调公正、公平、公开、规范的法律运行,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再次,现代科技与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注重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华民族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普及了义务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为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社会福利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中国建立了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全体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这些方面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我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以上这些特征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征和风貌。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华文明发生了深刻变革,并在深刻变革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并在继续创新发展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科技和社会经验。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由具体的民族精神和文明实践来承载的,换言之,它需要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明观念和文明实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载体。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表征的文明质变与文明复兴,在历时性维度上实际体现为中华文明的一次新的飞跃”,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性表达,标定了中华文明发展新的世界历史方位。总体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角色,创造并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演变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着中国的文化底蕴、制度优势和价值理念等,在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独树一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再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取长补短,超越了传统文明的历史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形态,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新的前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最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化解矛盾、解决纷争、调和利益的方法和智慧,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引领和丰富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四)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一项具有历史使命的重要任务。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文化自信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和情感认同,激励我们自觉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贡献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文化自信能够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具个性和活力。此外,具备文化自信的中华民族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塑造国际话语权,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必须以坚持“开放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法借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主要得益于开放的姿态和包容的胸怀,善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文明的繁盛与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与互学互鉴。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充分汲取各国文明的“营养”,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必须坚持以“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向指引。守正与创新的结合,能够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保持活力。“守正”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建设所提供的重要价值;“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现代内涵,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价值观。在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心、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定守正创新的正确导向,持续努力,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18 8188www威尼斯 黑ICP备05005923号 邮编:150028
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